李斯者、楚上蔡人也。一年少時、為郡小吏、二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、近人犬、數驚恐之。斯入倉、觀倉中鼠、食積粟、居大廡之下、不見人犬之憂。於是李斯乃嘆曰。「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、在所自處耳。」
一索隱。地理志汝南上蔡縣、云「古蔡國、周武王弟叔度所封、至十八代平侯徙新蔡」。二蔡皆屬汝南。後二代至昭侯、徙下蔡、屬沛、六國時為楚地、故曰楚上蔡。
二索隱。鄕小史。劉氏云「掌鄕文書」。
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學已成、度楚王不足事、而六國皆弱、無可為建功者、欲西入秦。辭於荀卿曰。「斯聞得時無怠、孫守真按。ㄉㄞˋ、懈(單字想複詞·同義複詞)、殆(字形結構換部首)。今萬乘方爭時、游者主事。一今秦王欲吞天下、稱帝而治、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。二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、此禽鹿視肉、孫守真按。禽=擒、獵也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猶畫餅充饑、說食數寶也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、故下「人面而能彊行」亦猶沐猴而冠、行屍走肉也。人面而能彊行者耳。三故詬四莫大於卑賤、而悲莫甚於窮困。久處卑賤之位、困苦之地、非世五孫守真按。猶云「不食人間煙火、憤世疾俗」。而惡利、孫守真按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非世⇌惡利。猶憤世嫉俗、恥言利者也。自託於無為、此非士之情也。六孫守真按。實情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故斯將西說秦王矣。」
一索隱。言萬乘爭雄之時、游說者可以立功成名、當得典主事務也。劉氏云「游歷諸侯、當覓彊主以事之」、於文紆迴、非也。
二正義。言秋時萬物成熟、今爭彊時、亦說士成熟時。
三索隱。禽鹿猶禽獸也、言禽獸但知視肉而食之。莊子及蘇子曰。「人而不學、譬之視肉而食。」楊子法言曰。「人而不學、如禽何異。」言不能游說取榮貴、卽如禽獸、徒有人面而能彊行耳。
四正義。呼後反、恥辱也。
五索隱。非者、譏也。所謂處士橫議也。
六正義。言譏世富貴、惡其榮利、自托於無為者、非士人之情、實力不能致此也。
至秦、會莊襄王卒、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。不韋賢之、任以為郎。李斯因以得說、說秦王曰。「胥人者、去其幾也一孫守真按。夫婿、同義複詞。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夫=胥、語辭也。胥人者=夫人者。字形結構兼音義。去ㄑㄩˋ、趣、趨、驅。同音通假。幾=機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。與下文「今怠而不急就」呼應。。成大功者、在因瑕釁而遂忍之。二昔者秦穆公之霸、終不東幷六國者、何也。諸侯尚衆、周德未衰、故五伯迭興、更尊周室。孫守真按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。更、迭、單字想複詞。更迭、同義複詞。自秦孝公以來、周室卑微、諸侯相兼、關東為六國、秦之乘勝役諸侯、蓋六世矣。三今諸侯服秦、譬若郡縣。夫以秦之彊、大王之賢、由竈上騷除、四孫守真按。由=猶、字形結構兼音義·同音通假。單字想複詞。蘭亭集序「亦由今之視昔」的由。騷=蚤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倒序重組。竈上除蚤、蚤多如諸侯、竈一喻秦國、蚤雖眾、若在竈上則易滅耳。故以「秦、諸侯」對舉。蚤、文學語言。喻一切不衛生齷齪之物。蓋李斯好觀猥瑣以悟人生、如前文首鼠、故亦以此曉喻秦王也。上下文、前後文+對錯問題,回到二作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+單字想複詞。言「竈上蚤除」者、猶「藥到病除」、即除病也。足以滅諸侯、成帝業、為天下一統、此萬世之一時也。今怠而不急就、孫守真按。怠、ㄉㄞˋ、懈(單字想複詞)、殆(字形結構換部首)。諸侯復彊、相聚約從、雖有黃帝之賢、不能幷也。」秦王乃拜斯為長史、聽其計、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游說諸侯。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、厚遺結之。不肯者、利劍刺之。離其君臣之計、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。秦王拜斯為客卿。
一索隱。胥人猶胥吏、小人也。去猶失也。幾者、動之微。以言君子見幾而作、不俟終日。小人不識動微之會、故每失時也。劉氏解幾為強、非也。
二索隱。言因諸侯有瑕釁、則忍心而翦除、故我將說秦以並天下。正義。胥、相也。幾謂察也。言關東六國與秦相敵者、君臣機密、並有瑕釁、可成大功、而遂忍之也。
三正義。秦孝公、惠文公、武王、昭王、孝文王、莊襄王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騷音埽。」索隱。騷音埽。言秦欲並天下、若炊婦埽除灶上之不淨、不足為難。
會韓人鄭國來閒秦、以作注溉渠、一已而覺。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。「諸侯人來事秦者、大抵為其主游閒於秦耳、請一切逐客。」二李斯議亦在逐中。斯乃上書曰。三
一正義。鄭國渠首起雍州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、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、傍北山、東注洛、三百餘里以溉田。又曰韓苦秦兵、而使水工鄭國閒秦作注溉渠、令費人工、不東伐也。
二索隱。一切猶一例、言盡逐之也。言切者、譬若利刀之割、一運斤無不斷者。解漢書者以一切為權時義、亦未為得也。
三正義。在始皇十年。
臣聞吏議逐客、竊以為過矣。昔繆公求士、西取由余於戎、東得百里奚於宛、一迎蹇叔於宋、二來丕豹、公孫支於晉。三此五子者、不產於秦、而繆公用之、並國二十、遂霸西戎四。孝公用商鞅之法、移風易俗、民以殷盛、國以富彊、百姓樂用、諸侯親服、獲楚、魏之師、舉地千里、至今治彊。惠王用張儀之計、拔三川之地、西幷巴、蜀、五北收上郡、六南取漢中、七包九夷、制鄢、郢、八東據成皋之險、九割膏腴之壤、遂散六國之從、使之西面事秦、功施到今。昭王得範睢、廢穰侯、逐華陽、一〇彊公室、杜私門、蠶食一一諸侯、使秦成帝業。此四君者、皆以客之功。由此觀之、客何負於秦哉。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、疏士而不用、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。孫守真按。向、單字想複詞。一向、向來、便扶向路、尋向所誌之向。向使、使向也、倒序重組。向=曏=曩、字形結構兼音義。
一索隱。秦本紀云「晉獻公以百里奚為秦穆公夫人媵於秦、奚亡走宛、楚鄙人執之」是也。 正義。新序云。「百里奚、楚宛人、仕於虞、虞亡入秦、號五羖大夫也。」
二索隱。秦紀又云「百里奚謂穆公曰。『臣不如臣友蹇叔、蹇叔賢而代莫知。』穆公厚幣迎之、以為上大夫」。今云「於宋」、未詳所出。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蹇叔、岐州人也。時游宋、故迎之於宋。」
三索隱。丕豹自晉奔秦、左氏傳有明文。公孫支、所謂子桑也、是秦大夫、而云自晉來、亦未見所出。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公孫支、岐州人、游晉、後歸秦。」
四索隱。秦本紀穆公用由余謀、伐戎王、益國十二、開地千里、遂霸西戎。此都言五子之功、故云「並國二十」。或易為「十二」、誤也。
五索隱。案。惠王時張儀為相、請伐韓、下兵三川以臨二周。司馬錯請伐蜀、惠王從之、果滅蜀。儀死後、武王欲通車三川、令甘茂拔宜陽。今並云張儀者、以儀為秦相、雖錯滅蜀、茂通三川、皆歸功於相、又三川是儀先請伐故也。
六正義。惠王十年、魏納上郡十五縣。
七正義。惠王十三年、攻楚漢中、取地六百里。
八索隱。九夷卽屬楚之夷也。地理志南郡江陵縣雲「故楚郢都」、又宜城縣雲「故鄢」也。正義。夷謂並巴蜀、收上郡、取漢中、伐義渠、丹犁是也。九夷本東夷九種、此言者、文體然也。
九正義。河南府泛水縣也。
一〇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華、一作『葉』。」
一一索隱。高誘注淮南子云。「蠶食、盡無餘也。」
今陛下致昆山之玉、一有隨、和之寶、二垂明月之珠、服太阿之劍、三乘纖離之馬、四建翠鳳之旗、樹靈鼉之鼓。五此數寶者、秦不生一焉、而陛下說之、何也。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、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、犀象之器不為玩好、鄭、衞之女不充後宮、而駿良駃騠六不實外廄、江南金錫不為用、西蜀丹靑不為採。所以飾後宮充下陳七娛心意說耳目者、必出於秦然後可、則是宛珠之簪、傅璣之珥、八阿縞之衣、錦繡之飾九不進於前、而隨俗雅化一〇孫守真按。倒序重組。化雅隨俗、謂能通俗討喜、而不太過正式矜持做作也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。雅⇌俗、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趙女之舞、猶鄭衛之音、非雅乃俗也。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。夫擊甕叩缶一一彈箏搏髀、孫守真按。搏=拊、字形結構換聲符。故「拊掌」即搏掌拍手也、猶此搏髀即擊股之謂云。單字想複詞。搏拊、同義複詞。而歌呼嗚嗚快耳(目)者、眞秦之聲也。鄭、衞、桑閒、昭、虞、武、象者、一二異國之樂也。今弃擊甕叩缶而就鄭衞、退彈箏而取昭虞、若是者何也。快意當前、適觀而已矣。今取人則不然。不問可否、不論曲直、非秦者去、為客者逐。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、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。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。
一正義。昆岡在於闐國東北四百里、其岡出玉。
二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濆山一名昆山、一名斷蛇丘、在隨州隨縣北二十五里。說苑云『昔隨侯行遇大蛇中斷、疑其靈、使人以藥封之、蛇乃能去、因號其處為斷蛇丘。歲餘、蛇銜明珠、徑寸、絕白而有光、因號隨珠』。」卞和璧、始皇以為傳國璽也。
三集解。見蘇秦傳。索隱。越絕書曰。「楚王召歐冶子、干將作鐵劍三、一曰干將、二曰莫邪、三曰太阿也。」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纖離、蒲梢、皆駿馬名。」索隱。皆馬名。徐氏據孫卿子而為說。
五集解。鄭玄注月令云。「鼉皮可以冒鼓。」
六索隱。決提二音。周書曰「正北以駃騠為獻」。廣雅曰「馬屬也」。郭景純注上林賦云「生三日而超其母也」。
七索隱。下陳猶後列也。晏子曰「有二女、願得入身於下陳」是也。
八索隱。宛音於阮反。傅音附。宛謂以珠宛轉而裝其簪。傅璣者、以璣傅著於珥。珥者、瑱也。璣是珠之不圓者。或云宛珠、隨珠也。隨在漢水之南、宛亦近漢、故云宛。傅璣者、女飾也、言女傅之珥、以璣為之、並非秦所有物也。
九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齊之東阿縣、繒帛所出。」
一〇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隨俗、一作『修使』。」索隱。謂閒雅變化而能通俗也。
一一索隱。說文云。「甕、汲瓶也。於貢反。缶、瓦器也。秦人鼓之以節樂。」∫舾τ蟹礎
一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昭、一作『韶』。」
臣聞地廣者粟多、國大者人衆、兵彊則士勇。是以太山不讓土壤、故能成其大。河海不擇細流、故能就其深。王者不卻衆庶、故能明其德。一是以地無四方、民無異國、孫守真按。倒序重組。無異國民、無四方地。強調「民、地」故賓語置前也。無四方=無論何方也。四時充美、鬼神降福、此五帝、三王之所以無敵也。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、二卻賓客以業諸侯、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、裹足不入秦、此所謂「藉寇兵而齎盜糧」者也。三
一索隱。管子云。「海不辭水、故能成其大。(泰)山不辭土石、故能成其高。」文子曰。「聖人不讓負薪之言、以廣其名。」
二索隱。資猶給也。
三索隱。藉音積夜反。齎音子奚反。說文曰。「齎、持遺也。」齎或為「資」、義亦通。
夫物不產於秦、可寶者多。士不產於秦、而願忠者衆。今逐客以資敵國、損民以益讎、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、求國無危、不可得也。
秦王乃除逐客之令、複李斯官、一卒用其計謀。官至廷尉。二十餘年、竟並天下、尊主為皇帝、以斯為丞相。夷郡縣城、孫守真按。城、七星大法。物質vs精神。人文vs自然。此乃物質與自然地理之城牆也、非人文精神意涵之城市也。不要死在一點上、永遠注意對立面。層面整體動態觀。又字形結構兼音義。「城」从「土」、此用其本義也。銷其兵刃、示不複用。使秦無尺土之封、不立子弟為王、功臣為諸侯者、孫守真按。「不立」貫下讀、故今改訂逗號為頓號。添字還原。不立子弟為王、(不立)功臣為諸侯者。承前省略爾。使後無戰攻之患。
一集解。新序曰。「斯在逐中、道上上諫書、達始皇、始皇使人逐至驪邑、得還。」
始皇三十四年、置酒咸陽宮、博士僕射周靑臣等頌始皇威德。齊人淳于越進諫曰。「臣聞之、殷周之王千餘歲、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。今陛下有海內、而子弟為匹夫、卒有田常、六卿之患、臣無輔弼、何以相救哉。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、非所聞也。今靑臣等又面諛以重陛下過、一非忠臣也。」始皇下其議丞相。丞相謬其說、絀其辭、乃上書曰。「古者天下散亂、莫能相一、是以諸侯並作、語皆道古以害今、飾虛言以亂實、人善其所私學、以非上所建立。今陛下並有天下、別白黑二而定一尊。三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敎之制、聞令下、卽各以其私學議之、入則心非、出則巷議、非主以為名、異趣以為高、率羣下以造謗。如此不禁、則主勢降乎上、黨與成乎下。禁之便。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、蠲除去之。令到滿三十日弗去、黥為城旦。所不去者、醫藥卜筮種樹之書。若有欲學者、以吏為師。」始皇可其議、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、使天下無以古非今。明法度、定律令、皆以始皇起。同文書。四治離宮別館、周徧天下。明年、又巡狩、外攘四夷、斯皆有力焉。
一索隱。重音逐用反。重者、再也。
二索隱。劉氏云。「前時國異政、家殊俗、人造私語、莫辨其眞、今乃分別白黑也。」
三索隱。謂始皇並六國、定天下、海內共尊立一帝、故云。
四正義。六國制令不同、今令同之。
斯長男由為三川守、諸男皆尚秦公主、女悉嫁秦諸公子。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、李斯置酒於家、百官長皆前為壽、門廷車騎以千數。李斯喟然而嘆曰。「嗟乎。吾聞之荀卿曰『物禁大盛』。夫斯乃上蔡布衣、閭巷之黔首、上不知其駑下、遂擢至此。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、可謂富貴極矣。物極則衰、吾未知所稅駕也。」一孫守真按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。呼應前文「車騎以千數」。
一索隱。稅駕猶解駕、言休息也。李斯言己今日富貴已極、然未知向後吉凶止泊在何處也。
始皇三十七年十月、行出游會稽、並海上、孫守真按。單字想複詞。子在川上曰之上、邊也、文學語言、以「上」借代周邊。並=傍、字形結構兼音義·同音通假耳。字形結構換部首。碰、單字想複詞。碰觸即觸邊際界、碰撞即兩邊相撞也。故有沿邊而行之義。北抵琅邪。一丞相斯、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、皆從。始皇有二十餘子、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、上使監兵上郡、二蒙恬為將。少子胡亥愛、請從、上許之。餘子莫從。三
一正義。今沂州。
二正義。上郡故城在綏州上縣東南五十里。
三集解。辯士隱姓名、遺秦將章邯書曰「李斯為秦王死、廢十七兄而立今王」也。然則二世是秦始皇第十八子。此書在善文中。
其年七月、始皇帝至沙丘、一病甚、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。「以兵屬蒙恬、與喪會咸陽而葬。」書已封、未授使者、始皇崩。書及璽皆在趙高所、獨子胡亥、丞相李斯、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、孫守真按。寵幸、親信。單字想複詞。幸、猶云貼身。宦者、同下文、宦官也。對錯問題,回到二作。餘羣臣皆莫知也。李斯以為上在外崩、無眞太子、故秘之。置始皇居轀輬車中、二百官奏事、上食如故、孫守真按。朝而奏事、退而上食、二事當以頓號區隔。上、奉上、單字想複詞。宦者輒從轀輬車中可諸奏事。三
一正義。沙丘台在郉州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輜車』。」
三集解。文穎曰。「轀輬車如今喪轜車也。」孫守真按。「轜」字原圖已漫漶、據別本清晰者訂。孟康曰。「如衣車、有窗牖、閉之則溫、開之則涼、故名之『轀輬車』也。」如淳曰。「轀輬車、其形廣大、有羽飾也。」
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、而謂公子胡亥曰。「上崩、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。長子至、卽立為皇帝、而子無尺寸之地、為之柰何。」胡亥曰。「固也。吾聞之、明君知臣、明父知子。父捐命、不封諸子、何可言者。」趙高曰。「不然。方今天下之權、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、願子圖之。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、制人與見制於人、豈可同日道哉。」胡亥曰。「廢兄而立弟、是不義也。不奉父詔而畏死、是不孝也。能薄而材譾、一強因人之功、是不能也。三者逆德、天下不服、身殆傾危、社稷不血食。」高曰。「臣聞湯、武殺其主、天下稱義焉、不為不忠。衞君殺其父、而衞國載其德、孔子著之、不為不孝。夫大行不小謹、盛德不辭讓、鄕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。故顧小而忘大、後必有害。狐疑猶豫、後必有悔。斷而敢行、鬼神避之、後有成功。願子遂之。」胡亥喟然嘆曰。「今大行未發、孫守真按。行、送行者之行。單字想複詞。喪禮未終、豈宜以此事干丞相哉。」孫守真按。單字想複詞。干擾、干祿。趙高曰。「時乎時乎、閒不及謀。贏糧躍馬、唯恐後時。」
一集解。史記音隱宰顯反。索隱。音義云宰殄反。劉氏音將淺反、則譾亦淺義。古人語自有重輕、所以文字有異。
胡亥旣然高之言、孫守真按。斷句+單字想複詞。既、既然、已經。然、然也、然可、然諾。高曰。「不與丞相謀、恐事不能成、臣請為子與丞相謀之。」高乃謂丞相斯曰。「上崩、賜長子書、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。書未行、今上崩、未有知者也。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、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。事將何如。」斯曰。「安得亡國之言。此非人臣所當議也。」高曰。「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。功高孰與蒙恬。謀遠不失孰與蒙恬。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。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。」孫守真按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。長子扶蘇也。斯曰。「此五者皆不及蒙恬、而君責之何深也。」孫守真按。責問、追問、追究、同義複詞。高曰。「高固內官之廝役也、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、管事二十餘年、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、卒皆以誅亡。皇帝二十餘子、皆君之所知。長子剛毅而武勇、信人而奮士、卽位必用蒙恬為丞相、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鄕里、明矣。高受詔敎習胡亥、使學以法事數年矣、未嘗見過失。慈仁篤厚、輕財重士、辯於心而詘於口、{孫守真按。詘、ㄑㄩ。拙、ㄓㄨㄛˊ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辯⇌詘、皆从「言」、謂言語狀態也、故「詘」有「訥」義、字形結構兼音義。手拙為「拙」、而口訥為「詘」也。)盡禮敬士、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、可以為嗣。君計而定之。」孫守真按。計量、計度、忖度、計慮(即下文「慮」、抽換字面爾)、同義複詞。斯曰。「君其反位。孫守真按。反=返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返位=歸(本)位。添字還原。斯奉主之詔、聽天之命、何慮之可定也。」高曰。「安可危也、危可安也。安危不定、何以貴聖。」斯曰。「斯、上蔡閭巷布衣也、上幸擢為丞相、封為通侯、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、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。孫守真按。故=固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。豈可負哉。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、一孝子不勤勞而見危、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。君其勿復言、將令斯得罪。」高曰。「蓋聞聖人遷徙無常、就變而從時、見末而知本、觀指而覩歸。物固有之、安得常法哉。方今天下之權命懸於胡亥、高能得志焉。且夫從外制中謂之惑、從下制上謂之賊。故秋霜降者草花落、水搖動者萬物作、二此必然之效也。君何見之晚。」斯曰。「吾聞晉易太子、三三世不安。齊桓兄弟爭位、四身死為戮。紂殺親戚、五不聽諫者、國為丘墟、遂危社稷。三者逆天、宗廟不血食。斯其猶人哉六、安足為謀。」高曰。「上下合同、可以長久。中外若一、事無表裏。君聽臣之計、卽長有封侯、世世稱孤、必有喬松之壽、孔、墨之智。今釋此而不從、禍及子孫、足以為寒心。善者因禍為福、君何處焉。」斯乃仰天而嘆、垂淚太息曰。「嗟乎。獨遭亂世、旣以不能死、安託命哉。」於是斯乃聽高。高乃報胡亥曰。「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、丞相斯敢不奉令。」
一索隱。斯言忠臣之節、本不避死。言己今日亦庶幾盡忠不避死也。
二索隱。水搖者、謂冰泮而水動也、是春時而萬物皆生也。
三正義。謂廢申生、立奚齊也。
四正義。謂小白與公子糾。
五正義。謂殺比干、囚箕子。
六索隱。言我今日猶是人、人道守順、豈能為逆謀。故下云「安足與謀」。
於是乃相與謀、詐為受始皇詔丞相、立子胡亥為太子。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。「朕巡天下、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。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、十有餘年矣、不能進而前、士卒多秏、無尺寸之功、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、以不得罷歸為太子、日夜怨望。扶蘇為人子不孝、其賜劍以自裁。將軍恬與扶蘇居外、不匡正、宜知其謀。為人臣不忠、其賜死、以兵屬裨將王離。」封其書以皇帝璽、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。
使者至、發書、扶蘇泣、入內舍、欲自殺。蒙恬止扶蘇曰。「陛下居外、未立太子、使臣將三十萬衆守邊、公子為監、此天下重任也。今一使者來、卽自殺、安知其非詐。請復請、復請而後死、未暮也。」使者數趣之。扶蘇為人仁、謂蒙恬曰。「父而賜子死、尚安復請。」卽自殺。蒙恬不肯死、使者卽以屬吏、繫於陽周。一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屬上郡。」正義。陽周、寧州羅川縣之邑也。
使者還報、胡亥、斯、高大喜。至咸陽、發喪、太子立為二世皇帝。以趙高為郎中令、常侍中用事。
二世燕居、乃召高與謀事、謂曰。「夫人生居世閒也、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。孫守真按。決裂、縫隙、同義複詞。∴決隙=裂縫、抽換字面、換句話說爾。吾旣已臨天下矣、欲悉耳目之所好、窮心志之所樂、以安宗廟而樂萬姓、長有天下、終吾年壽、其道可乎。」高曰。「此賢主之所能行也、而昏亂主之所禁也。臣請言之、不敢避斧鉞之誅、願陛下少留意焉。夫沙丘之謀、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、而諸公子盡帝兄、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。今陛下初立、此其屬意怏怏皆不服、恐為變。且蒙恬已死、蒙毅將兵居外、臣戰戰慄慄、唯恐不終。且陛下安得為此樂乎。」二世曰。「為之柰何。」趙高曰。「嚴法而刻刑、令有罪者相坐誅、至收族、滅大臣而遠骨肉。貧者富之、賤者貴之。盡除去先帝之故臣、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。此則陰德歸陛下、害除而奸謀塞、羣臣莫不被潤澤、蒙厚德、陛下則高枕肆志寵樂矣。計莫出於此。」二世然高之言、乃更為法律。於是羣臣諸公子有罪、輒下高、令鞠治之。殺大臣蒙毅等、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、十公主矺死於杜、一孫守真按。矺=磔、字形結構換聲符耳。財物入於縣官、相連坐者不可勝數。
一集解。史記音隱曰。「矺音貯格反。」 索隱。矺音宅、與「磔」同、古今字異耳。磔謂裂其支體而殺之。孫守真按。字形結構換聲符耳。
公子高欲奔、恐收族、乃上書曰。「先帝無恙時、臣入則賜食、出則乘輿。御府之衣、臣得賜之。中廄之寶馬、臣得賜之。臣當從死而不能、為人子不孝、為人臣不忠。不忠者無名以立於世、臣請從死、願葬酈山之足。唯上幸哀憐之。」書上、胡亥大說、召趙高而示之、曰。「此可謂急乎。」趙高曰。「人臣當憂死而不暇、何變之得謀。」胡亥可其書、賜錢十萬以葬。
法令誅罰日益刻深、羣臣人人自危、欲畔者衆。又作阿房之宮、治直〔道〕、馳道、賦斂愈重、戍傜無已。於是楚戍卒陳勝、吳廣等乃作亂、起於山東、傑俊相立、自置為侯王、叛秦、兵至鴻門而卻。李斯數欲請閒諫、二世不許。而二世責問李斯曰。「吾有私議而有所聞於韓子也、曰『堯之有天下也、堂高三尺、采椽不斲、一茅茨不翦、雖逆旅之宿不勤於此矣。孫守真按。勤勞、勞苦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下文已用「勞」故此改用「勤」耳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。冬日鹿裘、夏日葛衣、粢糲之食二、藜藿之羹、飯土匭、三孫守真按。匭=簋=𣪕、ㄍㄨㄟˇ、字形結構兼音義·同音通假。啜土鉶、四孫守真按。鉶=型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雖監門之養不觳於此矣。五孫守真按。監門即今看門狗、門禁、門衛也。監看、同義複詞。觳ㄏㄨˊ=彀ㄍㄡˋ、夠、足、過。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又疑為「觥」之字形結構換聲符者。雙聲通假。觥、盛、大也。上下文、前後文+對錯問題,回到二作+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由「不勤、不烈」即可知此「不觳」係何義矣。禹鑿龍門、通大夏、疏九河、曲九防、六決渟水致之海、七而股無胈、八脛無毛、手足胼胝、面目黎黑、孫守真按。此即「黎明」用「黎」字義也。後起字為「黧」。遂以死於外、葬於會稽、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』。然則夫所貴於有天下者、豈欲苦形勞神、身處逆旅之宿、口食監門之養、手持臣虜之作哉。孫守真按。單字想複詞。勞作、同義複詞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。前已用「勞」、故此改用「作」耳。此不肖人之所勉也、非賢者之所務也。彼賢人之有天下也、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、此所貴於有天下也。夫所謂賢人者、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、今身且不能利、將惡能治天下哉。故吾願賜志廣欲、孫守真按。賜=儩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、盡也。賜=肆、字形結構兼音義·同音通假、下文「肆志」可證。上下文、前後文+對錯問題,回到二作。長享天下而無害、為之柰何。」李斯子由為三川守、羣盜吳廣等西略地、過去弗能禁。章邯以破逐廣等兵、使者覆案三川相屬、誚讓斯居三公位、如何令盜如此。李斯恐懼、重爵祿、不知所出、乃阿二世意、欲求容、以書對曰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採、一名櫟。一作『柞』。」索隱。採、木名、卽今之櫟木。
二索隱。粢音資。糲音郎葛反。粢者、稷也。糲者、麄粟飯也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溜』。」
四集解。音刑。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觳音學。觳、一作『轂』、推也。」索隱。觳音學。爾雅「觳、盡也」。言監門下人飯猶不盡此。若徐氏云「一作『轂』。轂、推也」、則字宜作「較」。鄒氏音角。
六正義。謂河之九曲、別為堤防。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致、一作『放』。」
八集解。胈、膚毳皮。
夫賢主者、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。一督責之、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。孫守真按。徇ㄒㄩㄣˋ=訓=順=馴、字形結構換聲符部首耳。同音通假。)此臣主之分定、上下之義明、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以徇其君矣。是故主獨制於天下而無所制也。能窮樂之極矣、賢明之主也、可不察焉。孫守真按。原作驚嘆號。此蓋反問句也。
一索隱。督者、察也。察其罪、責之以刑罰也。
故申子曰「有天下而不恣睢、一命之曰以天下為桎梏」者、二無他焉、不能督責、而顧以其身勞於天下之民、若堯、禹然、故謂之「桎梏」也。夫不能修申、韓之明術、行督責之道、專以天下自適也、而徒務苦形勞神、以身徇百姓、則是黔首之役、非畜天下者也、何足貴哉。夫以人徇己、則己貴而人賤。以己徇人、則己賤而人貴。故徇人者賤、而人所徇者貴、自古及今、未有不然者也。凡古之所為尊賢者、為其貴也。而所為惡不肖者、為其賤也。而堯、禹以身徇天下者也、因隨而尊之、則亦失所為尊賢之心矣、夫可謂大繆矣。謂之為「桎梏」、不亦宜乎。不能督責之過也。
一索隱。上音資二反、下音呼季反。恣睢猶放縱也。謂肆情縱恣也。
二正義。言有天下不能自縱恣督責、乃勞身於天下若堯、禹、卽以天下為桎梏於身也。
故韓子曰。「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」者、何也。一孫守真按。單字想複詞。格鬥之格。虜、魯莽之魯、同音通假。則能罰之加焉必也。故商君之法、刑弃灰於道者。二夫弃灰、薄罪也、而被刑、重罰也。彼唯明主為能深督輕罪。夫罪輕且督深、而況有重罪乎。故民不敢犯也。是故韓子曰「布帛尋常、庸人不釋三、鑠金百溢、盜跖不搏」者、四孫守真按。搏取=博取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非庸人之心重、尋常之利深、而盜跖之欲淺也。又不以盜跖之行、為輕百鎰之重也。搏必隨手刑、則盜跖不搏百鎰。而罰不必行也、則庸人不釋尋常。是故城高五丈、而樓季不輕犯也。五泰山之高百仞、而跛䍧牧其上。六夫樓季也而難五丈之限、豈跛䍧也而易百仞之高哉。峭塹之勢異也。七明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、長執重勢、而獨擅天下之利者、非有異道也、能獨斷而審督責、必深罰、故天下不敢犯也。今不務所以不犯、而事慈母之所以敗子也、則亦不察於聖人之論矣。夫不能行聖人之術、則舍為天下役何事哉。孫守真按。以天下為舍復何事哉。先抓動詞。舍為、役。役、猶從事。服役、服務、同義複詞。∴役何事=務何事。可不哀邪。八
一索隱。格、強捍也。虜、奴隸也。言嚴整之家本無格捍奴僕也。
二正義。棄灰於道者黥也。韓子云。「殷之法、棄灰於衢者刑。子貢以為重、問之。仲尼曰。『灰棄於衢必燔、人必怒、怒則鬭、鬭則三族、雖刑之可也。』。」
三索隱。八尺曰尋、倍尋曰常、以言其少也。庸人弗釋者、謂庸人見則取之而不釋、以其罪輕、故下云「罰不必行、則庸人弗釋尋常」是也。
四索隱。爾雅「鑠、美也」。言百溢之美金在於地、雖有盜跖之行亦不取者、為財多而罪重也、故下云「搏必隨手刑、盜跖不搏」也。搏猶攫也、取也。凡鳥翼擊物曰搏、足取曰攫、故人取物亦謂之搏。
五集解。許愼曰。「樓季、魏文侯之弟。」王孫子曰。「樓季之兄也。」
六集解。詩云。「䍧羊墳首。」毛傳曰。「牝曰䍧。」
七索隱。峭、峻也、高也、七笑反。塹音漸。以言峭峻則難登、故樓季難五丈之限。平塹則易涉、故跛䍧牧於泰山也。
八索隱。舍猶廢也、止也。言為人主不能行聖人督責之術、則已廢止、何為勤身苦心、為天下所役、是何哉。「可不哀邪」、言其非也。
且夫儉節仁義之人立於朝、則荒肆之樂輟矣。孫守真按。荒=大、荒肆=大肆、肆、應前文「賜(=儩)」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。對錯問題,回到二作。諫說論理之臣閒於側、則流漫之志詘矣。烈士死節之行顯於世、則淫康之虞廢矣。孫守真按。虞=娛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故明主能外此三者、而獨操主術以制聽從之臣、而修其明法、故身尊而勢重也。凡賢主者、必將能拂世磨俗、一而廢其所惡、立其所欲、故生則有尊重之勢、死則有賢明之謚也。是以明君獨斷、故權不在臣也。然後能滅仁義之塗、掩馳說之口、困烈士之行、塞聰揜明、內獨視聽、故外不可傾以仁義烈士之行、而內不可奪以諫說忿爭之辯。故能犖然獨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。若此然後可謂能明申、韓之術、而修商君之法。法修術明而天下亂者、未之聞也。故曰「王道約而易操」也。唯明主為能行之。若此則謂督責之誠、孫守真按。誠。1.誠實、同義複詞、單字想複詞。2.誠=成=盛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則臣無邪、臣無邪則天下安、天下安則主嚴尊、主嚴尊則督責必、督責必則所求得、所求得則國家富、國家富則君樂豐。故督責之術設、則所欲無不得矣。羣臣百姓救過不給、何變之敢圖。若此則帝道備、而可謂能明君臣之術矣。雖申、韓複生、不能加也。
一索隱。拂音扶弗反。磨音莫何反。拂世、蓋言與代情乖戾。磨俗、言磨礪於俗使從己。
書奏、二世悅。於是行督責益嚴、稅民深者為明吏。孫守真按。稅。1.賦稅、單字想複詞。2.=敓=挩=奪→剝奪→剝削。字形結構換部首+單字想複詞。二世曰。「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。」刑者相半於道、孫守真按。半=伴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而死人日成積於市。殺人衆者為忠臣。二世曰。「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。」
初、趙高為郎中令、所殺及報私怨衆多、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、乃說二世曰。「天子所以貴者、但以聞聲、羣臣莫得見其面、故號曰『朕』。且陛下富於春秋、未必盡通諸事、一今坐朝廷、譴舉有不當者、則見短於大臣、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。且陛下深拱禁中、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、事來有以揆之。二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、天下稱聖主矣。」二世用其計、乃不坐朝廷見大臣、居禁中。趙高常侍中用事、事皆決於趙高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通、或宜作『照』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揆、一作『撥』也。」
高聞李斯以為言、乃見丞相曰。「關東羣盜多、今上急益發繇治阿房宮、一聚狗馬無用之物。臣欲諫、為位賤。此眞君侯之事、君何不諫。」李斯曰。「固也、吾欲言之久矣。今時上不坐朝廷、上居深宮、吾有所言者、不可傳也、欲見無閒。」趙高謂曰。「君誠能諫、請為君候上閒語君。」於是趙高待二世方燕樂、婦女居前、使人告丞相。「上方閒、可奏事。」丞相至宮門上謁、如此者三。二世怒曰。「吾常多閒日、丞相不來。吾方燕私、丞相輒來請事。丞相豈少我哉。且固我哉。」二孫守真按。少=眇=藐、字形結構換部首+字形結構換聲符·同音通假。藐視、輕視、不重視。少=吵。固=涸→竭→窘。固=錮→禁→制→制約、要脅。固=故、故意。固=辜、歸咎。趙高因曰。「如此殆矣。夫沙丘之謀、丞相與焉。今陛下已立為帝、而丞相貴不益、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。且陛下不問臣、臣不敢言。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、楚盜陳勝等皆丞相傍縣之子、以故楚盜公行、三過三川、城守不肯擊。高聞其文書相往來、未得其審、故未敢以聞。且丞相居外、權重於陛下。」二世以為然。欲案丞相、恐其不審、孫守真按。不審、猶言不果。謂審之無結果也、一擊未能中也、而已打草驚蛇。乃使人案驗三川守與盜通狀。李斯聞之。
一索隱。房音旁、一如字。
二索隱。謂以我幼故輕我也。雲「固我」者、一云以我為短少、且固陋於我也、於義為疏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公、一作『訟』、音松。」
是時二世在甘泉、方作觳抵優俳之觀。一孫守真按。觳抵=角抵、字形結構換聲符部件耳。單字想複詞。「口角」用「口」、「角抵」用「手(扌)」耳。李斯不得見、因上書言趙高之短曰。「臣聞之、臣疑其君、無不危國。妾疑其夫、無不危家。今有大臣於陛下擅利擅害、與陛下無異、此甚不便。昔者司城子罕相宋、身行刑罰、以威行之、期年遂劫其君。田常為簡公臣、爵列無敵於國、私家之富與公家均、布惠施德、下得百姓、上得羣臣、陰取齊國、殺宰予於庭、卽弒簡公於朝、遂有齊國。此天下所明知也。今高有邪佚之志、危反之行、如子罕相宋也。私家之富、若田氏之於齊也。兼行田常、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、其志若韓玘為韓安相也。二陛下不圖、臣恐其為變也。」二世曰。「何哉。夫高、故宦人也、然不為安肆志、孫守真按。即前之「賜志」。不以危易心、絜行脩善、自使至此、以忠得進、以信守位、朕實賢之、而君疑之、何也。且朕少失先人、無所識知、不習治民、而君又老、恐與天下絕矣。朕非屬趙君、當誰任哉。且趙君為人精廉彊力、下知人情、上能適朕、君其勿疑。」李斯曰。「不然。夫高、故賤人也、無識於理、貪欲無厭、求利不止、列勢次主、孫守真按。列。1.分列、分裂、同義複詞、單字想複詞。2.列=裂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次、單字想複詞。列坐其次之次、側也。謂在君側而分君權也。求欲無窮、臣故曰殆。」二世已前信趙高、恐李斯殺之、乃私告趙高。高曰。「丞相所患者獨高、高已死、丞相卽欲為田常所為。」於是二世曰。「其以李斯屬郎中令。」
一集解。應劭曰。「戰國之時、稍增講武之禮、以為戲樂、用相誇示、而秦更名曰角抵。角者、角材也。抵者、相抵觸也。」文穎曰。「案。秦名此樂為角抵、兩兩相當、角力、角伎蓺射御、故曰角抵也。」駰案。觳抵卽角抵也。
二索隱。玘、亦作「起」、並音怡。孫守真按。字形結構換部首耳。音「怡」、則如「圮、圯」字耳。古前己已巳恆混不分。韓大夫弒其君悼公者。然韓無悼公、或鄭之嗣君。案表、韓玘事昭侯、昭侯已下四代至王安、其說非也。
趙高案治李斯。李斯拘執束縛、居囹圄中、仰天而嘆曰。「嗟乎、悲夫。不道之君、何可為計哉。昔者桀殺關龍逢、紂殺王子比干、吳王夫差殺伍子胥。此三臣者、豈不忠哉、然而不免於死、身死而所忠者非也。今吾智不及三子、而二世之無道過於桀、紂、夫差、吾以忠死、宜矣。且二世之治豈不亂哉。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、殺忠臣而貴賤人、作為阿房之宮、賦斂天下。吾非不諫也、而不吾聽也。凡古聖王、飲食有節、車器有數、宮室有度、出令造事、加費而無益於民利者禁、故能長久治安。今行逆於昆弟、不顧其咎。侵殺忠臣、不思其殃。大為宮室、厚賦天下、不愛其費。三者已行、天下不聽。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、而心尚未寤也、而以趙高為佐、吾必見寇至咸陽、麋鹿游於朝也。」
於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獄、治罪、責斯與子由謀反狀、皆收捕宗族賓客。趙高治斯、榜掠千餘、不勝痛、自誣服。斯所以不死者、孫守真按。自決也。自負其辯、有功、實無反心、幸得上書自陳、幸二世之寤而赦之。李斯乃從獄中上書曰。「臣為丞相治民、三十餘年矣。逮秦地之陜隘。孫守真按。陜=狹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逮、ㄉㄞˋ、及、謂躬逢其盛。ㄉ丨ˋ=第。同音通假。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、兵數十萬。臣盡薄材、謹奉法令、陰行謀臣、資之金玉、使游說諸侯、陰脩甲兵、飾政敎、官鬭士、尊功臣、盛其爵祿、故終以脅韓弱魏、破燕、趙、夷齊、楚、卒兼六國、虜其王、立秦為天子。罪一矣。地非不廣、又北逐胡、貉、南定百越、以見秦之強。罪二矣。尊大臣、盛其爵位、以固其親。罪三矣。立社稷、修宗廟、以明主之賢。罪四矣。更剋畫、平斗斛度量文章、布之天下、以樹秦之名。罪五矣。治馳道、興游觀、以見主之得意。罪六矣。緩刑罰、薄賦斂、以遂主得衆之心、萬民戴主、死而不忘。罪七矣。若斯之為臣者、罪足以死固久矣。上幸盡其能力、乃得至今、願陛下察之。」書上、趙高使吏弃去不奏、曰。「囚安得上書。」
趙高使其客十餘輩詐為御史、謁者、侍中、更往覆訊斯。斯更以其實對、輒使人復榜之。後二世使人驗斯、斯以為如前、終不敢更言、辭服。奏當上、孫守真按。斷句。奏當(定讞)上(奏)。添字還原。定當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二世喜曰。「微趙君、幾為丞相所賣。」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、則項梁已擊殺之。使者來、會丞相下吏、趙高皆妄為反辭。
二世二年七月、具斯五刑、孫守真按。具獄、單字想複詞。論腰斬咸陽市。斯出獄、與其中子俱執、顧謂其中子曰。「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、豈可得乎。」遂父子相哭、而夷三族。
李斯已死、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、事無大小輒決於高。高自知權重、乃獻鹿、謂之馬。二世問左右。「此乃鹿也。」左右皆曰「馬也」。二世驚、自以為惑、乃召太卜、令卦之、太卜曰。「陛下春秋郊祀、奉宗廟鬼神、齋戒不明、故至於此。可依盛德而明齋戒。」於是乃入上林齋戒。日游弋獵、有行人入上林中、二世自射殺之。趙高敎其女婿咸陽令閻樂劾不知何人賊殺人移上林。高乃諫二世曰。「天子無故賊殺不辜人、此上帝之禁也、鬼神不享、天且降殃、當遠避宮以禳之。」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宮。
留三日、趙高詐詔衞士、令士皆素服持兵內鄕、入告二世曰。「山東羣盜兵大至。」二世上觀而見之、恐懼、高卽因劫令自殺。引璽而佩之、左右百官莫從。上殿、殿欲壞者三。高自知天弗與、羣臣弗許、乃召始皇弟、授之璽。一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本曰『召始皇弟子嬰、授之璽』。秦本紀云『子嬰者、二世之兄子也』。」索隱。劉氏云。『弟』字誤、當為『孫』。子嬰、二世兄子。」
子嬰卽位、患之、乃稱疾不聽事、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。高上謁、請病、因召入、令韓談刺殺之、夷其三族。
子嬰立三月、沛公兵從武關入、至咸陽、羣臣百官皆畔、不適。一孫守真按。適=敵、字形結構換部首耳。子嬰與妻子自係其頸以組、降軹道旁。二沛公因以屬吏。項王至而斬之。遂以亡天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適音敵。」
二正義。軹道在萬年縣東北十六里。
太史公曰。李斯以閭閻歷諸侯、入事秦、因以瑕釁、以輔始皇、卒成帝業、斯為三公、可謂尊用矣。孫守真按。用=庸→功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斯知六蓺之歸、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、持爵祿之重、阿順苟合、嚴威酷刑、聽高邪說、廢適立庶。諸侯已畔、斯乃欲諫爭、不亦末乎。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、察其本、乃與俗議之異。不然、斯之功且與周、召列矣。
索隱述贊。鼠在所居、人固擇地。斯效智力、功立名遂。置酒咸陽、人臣極位。一夫誑惑、變易神器。國喪身誅、本同末異。